中国古琴艺术和中国书法皆被选入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和中国书法的入选也体现两者在我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之高。
那么书法和古琴在审美上是否存在共性?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国古琴艺术和中国书法两种传统文化精粹,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古琴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经历千年,古琴依旧坚持古琴坚持自我的超越性大雅本色的初衷,古琴独特的魅力给人以心灵的感动和震撼,《溪山琴况》一文对琴韵之美做出了绝妙的概括,将儒道两家中正和平、清微淡远的雅正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古琴不事浮华,抖落世俗,放逐蛮力,追求清微远谈,力求天人合一,人琴合一,获得古淡疏脱、淳静和远、萧散简远、恬淡清逸的美学感悟。
在中国书法的审美上同样也讲究中正平和,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古今精通书法和古琴的人很多,例如著名书法家古琴家蔡邕和蔡文姬,蔡邕在音乐上有《琴论》,影响深远。并且蔡邕在书法上造诣很深,其《笔论》中说:“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可以说,蔡邕因为精于书法与古琴,所以他在写《笔论》时能看到书法与古琴的契合点而加以精审论述,要求静心收视,胸怀散朗,自然放松,精力集中,才能在琴音的挥毫中找到最能表达自我心境的完美方式。
弹奏古琴和书法创作前都要进入收视反听,心不旁骛,与世俗隔离,达到空故纳万境的境界。古人书写前,要沐浴更衣,打坐清心,胸有成竹,然后开笔挥毫写出潇洒飘逸、疏朗空灵的书法;同样古人在弹琴之前也会用一些仪式来表明对琴的尊重,其一便是在弹琴前点烟,一是对琴的尊重,二是袅袅青烟能让人脱俗纯净而收摄沉静,达到“坐欲安,视欲专,意欲闲,神欲鲜,指欲坚”之境。
在书写时有琴音相伴,那便定能使书与琴交相辉映,书写者周围琴音环绕,琴音的韵律也会让其感到身心解放;而深谙琴操的琴者也会在演奏中感到天地万物的律动和情感旋律线的无限伸展;书法美学要求内功深厚中锋入纸,“力能扛鼎”而“力透纸背”,古琴演奏也讲求“按欲如木,弹如断弦”的飒飒林木震和之声;书法用笔讲求外圆内方中侧互用,在起承转合中展示轻重疾徐、顾盼生姿,古琴弹奏也要求运指方圆互用,乐音以清远通透,大音希声、清微淡远为妙。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购琴、学琴经验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学知识等任何古琴的问题都可私信或留言!
我整理了一份古琴知识全套资料包,回复666领取,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