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为什么没有西洋乐器发展的好呢?
中国乐器与西洋乐器的个体差距在于“机械”,群体差异在于“和谐”。
机械我们以笛子为例,长笛与竹笛。长笛早期跟竹笛一样也是用竹做的,到了19世纪中期波姆改造成现代长笛,金属铸造,16音孔,联动按键装置。而这样的制造水平,依赖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从制造工艺的层面来说,长笛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超越了中国的竹笛。
中国乐器有没有想过学习与超越呢?当然,而且有很多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比如竹笛就曾想加上机械键,增加音孔等。
西洋乐器中的其他管乐器与之类似,就不另说了。
还有钢琴这样的中国没有的键盘乐器,也是体现了西方的乐器工艺水平。中国的击弦乐器还停留在扬琴这样的用棒槌敲击。
弓弦乐器与上述相反,手工制作更强于机械制造(价格低廉的大多为机械制造)。但是乐器种类有着先天不足,二胡算是最广泛的,京胡只用于京剧,高胡用于粤剧与广东音乐,板胡则用于华北的梆子戏,(马头琴则是草原人民自娱自乐的乐器)。也就是说大家五百年前是一家,后来各回各家,连语音都不同。
当然中国的弹拨乐器是是可以媲美西洋乐器的,古琴、古筝、琵琶等。西洋乐器的竖琴是乐队中唯一的弹拨乐器,但它基于十二平均律的半音阶、47根弦以及踏板变调系统是中国乐器没有的。近代的吉他则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而它的和声功能是中国乐器无法比的。
说到底,中国乐器精于旋律演奏,但缺少具备和声功能的乐器。像扬琴、笙这样的乐器,也只以双音为主,笙能奏三和弦乃至七和弦,但必须是密集和弦。同时,由于机械功能的缺乏,变调困难。
说到和谐,就是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大齐奏与加花装饰时代,体现不出和谐的问题。当多声部出现时,问题也出现了。
首先是低音的缺失,直到现在,民乐队都是用大提琴作为低音声部,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革胡如今看不到了。弓弦组由于大提琴的托底,胡琴家族还算融洽。
弹拨乐器作为节奏和弦还是可以的,但旋律还是独奏更有把握。
管乐器没有低音,也缺乏多声部编制。甚至因为缺少铜管而把唢呐当成铜管用,唢呐可是双簧乐器。
音色上,由于个性十足,合在一起就不那么和谐了。
最后强调一下,中国乐器主要是旋律思维、独奏为主,都是非常好的旋律乐器与色彩乐器。由于历史上没有多声部思维,导致乐器的声部感不强,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声音融合度低。由于民族特性太强,也使得中国乐器走出去比较困难。总的来说,在创作方面,20世纪以来专业作曲家丰富了乐器的曲库,但历史作品仍占据重要地位。制造方面,仍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未找到创新的突破口。